晚上开灯睡觉通常没有好处,可能干扰褪黑素分泌并影响睡眠质量。长期开灯睡觉可能导致入睡困难、睡眠变浅、昼夜节律紊乱等问题。
人体在黑暗环境中会自然分泌褪黑素,这种激素对调节睡眠周期至关重要。光线尤其是蓝光会抑制褪黑素产生,使大脑误以为仍处于白天状态。卧室光线过亮时,人体深层睡眠时间可能减少,早晨易出现疲劳感。部分人群可能因光线刺激出现夜间频繁觉醒,影响睡眠连续性。
特殊情况下短期使用小夜灯可能有辅助作用。婴幼儿夜间哺乳或老年人起夜时,微弱暖光可避免磕碰,但应选择低于8瓦的红色或琥珀色光源,并放置在远离床头的位置。存在黑暗恐惧症的患者需在心理治疗基础上逐步适应关灯环境,不可长期依赖照明睡眠。
改善睡眠环境建议选择遮光窗帘,睡前两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。若必须保留光源,可选用定时关闭的地脚灯,光线方向朝地面照射。保持卧室温度在20度左右,选择透气亲肤的寝具,配合规律作息更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。存在长期睡眠障碍者应排查是否存在焦虑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潜在问题。